马玉华
甘肃
教师基本信息
水泉镇(乡) 广河七中学校
甘肃省临夏市(地区)广河县(区)
自述材料

马玉华,男,广河县回民第七中学教师,教龄6年,马玉华虽然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但他却用“爱”的粉笔描绘着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参加工作6年来,他与孩子同吃同住同生活。注重学生的学习质量,一直以来不停的给自己“充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了学校里获奖最多的年轻教师。

广河县七中位于广河南部边远山区的水泉乡,这里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群众生活也比较贫困。记者到来时,正赶上送水的拖拉机开进学校,为干渴中的师生送去清凉的自来水。

在九年级一班的教室里,记者见到了正在给自习学生们辅导作业的马玉华,他个子不高,皮肤黝黑,朴实自然。

放学后,记者和马玉华在教室聊天,有学生进来说:“马老师,我们组织半场篮球赛,差一个人,你参加吗?”“好啊,你们先去,我稍后就来。”马玉华就像伙伴一样答应着。

30分钟后,马玉华一脸汗水地来到场边,“我和学生们都住校,吃住在一起,平时篮球、乒乓球经常一起玩。课堂上是师生,课外是朋友。”

从大学生到乡村教师

马玉华今年30岁,回族,2009年7月他从西北民族大学毕业后参加临夏州乡村教师招录考试,被分配到广河七中担任物理教师。

2009年底,马玉华来到学校报到。虽然马玉华的家乡也在农村,但他还是被这里艰苦的环境惊呆了:喝的是秋天雨水集流储存下的窖水,喝起来一股苦咸味。就这苦咸水也很珍贵,洗脸时只能把毛巾沾湿擦一擦,更别说是洗澡了。每天吃的就是老三样:洋芋、面片、大饼。这里不通班车,下山到县城只能搭车或骑摩托。

当时广河七中九个年级七百多学生,基本上都来自周边山村的贫困家庭孩子,而教师才二十几个人,电脑只有一台。为了勉励这些刚刚毕业分配来的大学生,校长马志俊始终将“艰苦不怕吃苦,缺水不缺精神”这句话挂在嘴边。

面对如此恶劣环境,马玉华没有懈怠,更没有退缩,他暗下决心要扎根山区教育,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了坚定自己的决心,马玉华竭力劝说哥嫂把六年级毕业的侄儿带到学校上学。

把辍学的孩子一个个拉回到学校里

山区的学生知识基础普遍薄弱,想要教好学生还要从他们的个性入手。

2012年,班里一个叫马强(化名)的贫困生引起马玉华注意。马强好动爱玩不爱学习,书写极为潦草,经常和老师同学闹矛盾,有自暴自弃的倾向。为了鼓励马强,在一个班级活动中,马玉华主动提议让他唱一首歌,并带头鼓掌。这件事让马强特别有面子,也拉近了与老师的距离。再以后马强竟主动到办公室、宿舍找马玉华谈心。马玉华鼓励他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课后帮他辅导补习,马强篮球打得不错,马玉华就找到校篮球队的领队,“走后门”让马强加入校队。在篮球队生龙活虎的样子,使马强在班级俨然成了“明星”,整天充满了自信,慢慢地也开始关心班级关心同学了,成绩也明显提高。2015年9月的一天,上了高中马强给马玉华发来了一条短信:“谢谢老师你这两年来的帮助,你把一个即将辍学的学生拉了回来,让我留在了青草依依的校园,你是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

2014年初,马玉华发现九年级3班的一名女生特别内向,沉默寡言,很少与同学交流。通过侧面打听,得知女孩的父母离婚,父亲离家出走,母亲改嫁,她由爷爷抚养,有辍学的倾向。马玉华动员同学们主动和她说话,在生活上关心。得知女孩有舞蹈特长后,马玉华让她担任班级的文艺委员,鼓励她加入学校舞蹈队,让她主持班级的文艺活动。几个月后,女孩和同学交流多了,课堂上还能主动举手发言,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九年级毕业后,由于她的舞蹈特长,女孩被广河中学破格录取。

实际上,在山区里,孩子们辍学的事是很普遍的。这几年,被马玉华劝回校园的学生上高中的不下十多个,上大学的也有好几个,有的还被评为“临夏州十佳中学生”。

地震时,他最后一个从教室出来

2015年4月15日15:08分,临洮县发生地震,距离震区只有几十公里的广河县水泉乡震感强烈。当时马玉华正在给九年级一班的同学上物理课,地动山摇,震得山上尘土飞扬,不少女生吓得尖叫哭泣。马玉华没有慌,立刻组织学生按平时的演练有条不紊地撤离,而他是最后一个走出教学楼的。

2015年9月10日,晚上8点多天已经黑了,马玉华正在校园巡视,突然有一群学生走进校园。定睛一看,原来是刚刚毕业的九年级一班的全部22个同学,一个都不少。他们放学后,结伴从县城租车,冒险走了20多公里的山路,为的是给心爱的老师送上节日的祝福。这一次,马玉华哭了,首先被孩子们的真情感动;其次是被吓着了,这么远的路,大黑天,万一出点差错该如何向家长交代呢?

马玉华在广河七中的这6年里收获了很多荣誉,连续6年被学校评为“校级优秀教师”,获得“广河县优秀教师”称号,被评为学生最喜欢的教师,连续两年荣获广河县优质课竞赛二等奖,临夏州说课竞赛一等奖;全县课题展示交流一等奖,物理统考成绩全县第二名,成为学校里获奖最多的教师。


您已经点赞过了,不能再点赞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