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富
内蒙古
校长基本信息
乌审旗乌审召镇查汗淖尔学校
内蒙古 鄂尔多斯市 乌审旗 乌审召镇科教街
1973年
汉族
高级
九年一贯制学校
9年
自述材料

行走在乡村教育路上的苦行僧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审召镇查汗淖尔学校冯志富校长的草根教育轨迹 他孑然一身踽踽独行甘受寂寞,似乎忘却了人世间的繁华,一如他的微信名“苦行僧”一样,一头扎进乡村教育二十四载,只为做好点亮乡村孩子们心灯的那位执着的教育修行者。 诗酒趁年华 仗剑走天涯 他,才华横溢满腹诗书,大学同学中的翘楚。1996年秋,毕业后服从体制,他被分配到了毛乌素沙漠腹地——“牧区大寨乌审召”。这是一片比北大荒还要荒凉的“北大荒”,四周黄沙漫漫,盐碱丛生,不毛之地。这里因上世纪六十年代出了一位蒙古族治沙女英雄宝日勒岱而驰名全国的老少边地区。这所正要开始新建的学校名字叫“乌审旗第四中学”,孤零零建在黄沙上的四排砖瓦房,没有院墙,11名老民办教师加上2名新分配大学生,124名新招收的学生,就是这所学校全部的家当。学校周边有个天然碱湖和三个化工厂,学生大多数来自这些工厂的工人家庭和附近的农牧民家庭。他的教书生涯伴着天天肆虐、昏天暗地的沙尘暴就此展开。冬天,阴暗湿冷的教室、宿舍墙壁上都结着白霜。一觉醒来,门口常常被刮来的沙子掩埋一半,从窗子跳出去铲掉沙子才能出门成为常态;每天放下书本拿起铁锹,放下锄头挑起扁担成为常态;领着孩子们披星戴月战天斗地边工边读成为常态。每当夜深人静学生们回宿舍休息以后,才是他思考、学习和画画的时间,午夜的收音机里传来的声音成了他唯一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感觉人生到了谷底,绝望而悲愤。 第二年,他决定脱离这苦海。申请停薪留职后他毅然去了北京,意气风发仗剑天涯,准备重新编织属于自己想要的锦绣前程。他先后在国际卡玛画廊、玻璃艺术品公司、中央电视台青少部从事自己擅长的文案和绘画动画制作工作,尽管忙碌但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一年多的时间,他已完全融入了都市的生活,大城市的广阔前景是他施展才华的最佳舞台!可是,一个包裹彻底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大包东西。打开一看,是满满的一大堆信件!他惊呆了!居然是原来那所学校的孩子们的来信。“冯老师,自从您离开我们后,我们都太想念您了,希望您回来吧!”“老师,我们全班同学都非常渴望您继续回来给我们上课,我想让您带着我们飞,我们也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着一封封饱含深情充满渴望的来信,他早已潸然泪下,陷入了沉思。几天后,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环境再苦也死不了人,我要回到农村继续教我那些孩子去!”他被那一封封信深深震撼了,也被自己的善良所说服。他明白,大都市缺了他没什么,但那些孩子们心目中的他是没人代替的啊!至此,他才发现,自己内心其实多么地深爱着教育啊!多么不舍那些孩子们如饥似渴的求知的眼神啊!于是,他背起行囊坐上返程的列车。时隔一年半再次回到学校时,孩子们围上来和他抱成一团,笑成一团,哭成一团。他暗暗下决心,为了孩子们,他要留下来不当逃兵,他要给孩子们插上一双会飞的彩色翅膀。 他的教育梦从此在这片荒漠一点点生根发芽…… 笑看岁老根弥壮 哪知阳骄叶更荫 他从最苦最累的工作干起。因为他是年轻的老师,什么课程缺人他就带什么课,历史、地理、思品课上都有他孜孜不倦的身影;学校没有上课铃铛,一个农用拖拉机轮毂倒吊起来挂在树杈上,他成了每天惊醒懵懂心灵的敲钟人;学校农用四轮车没人开,他成了传递物资播撒务实精神的驾驶员;库房管理缺人手,他成了守护校园守护净土的库管员。课余,他带领孩子们在校园的沙滩上给他们教授“沙滩足球”;星期天,领着孩子们去沙漠里薅洋柴籽卖钱充当班费而大发“洋财(柴)”;偶尔也带孩子们去“干点坏事儿”,在沙漠里寻找古战场留下的箭簇,挖野菜、猎野兔,俨然成了花果山里的美猴王……其实,他比那些学生大不了几岁。课堂上他是老师,山南海北天文地理滔滔不绝,学生们听得如醉如痴,渐渐地,理想的翅膀已不知不觉在孩子们的身上生长拔节;课外,他就是孩子们的大哥哥,几乎无所不谈,成了孩子们倾诉衷肠的对象。时间久了,他对学生们的情况了如指掌。尽管工资每月不到300元,但他总是从工资里拿出来一些接济几个家庭困难的孩子,要么就把自己的藏书送给爱看书的同学。在沙尘暴肆虐的日子里,在严寒和沙漠酷暑里,他和孩子们上演了一幕幕充满热情和温馨的生活剧。 寂寞的时候,他常常独自走上最高最高的那个沙梁,久久地久久地凝望着远方。 几年后,学校规模逐渐壮大,年轻教师也多了起来,学生数量也陆续增长。他依然初心不改,用他的激情热情上课、生活。他自己成立的“美术社团”,培育了一批批有美术爱好的学子,成了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很多年轻教师不堪忍受恶劣环境魔鬼般的折磨,待上一二年甚至半年后陆陆续续离开了。只有他倔犟不服输的性格使然,像是已经把根扎在这片沙漠盐碱地里,更像沙漠里独有的树种黑圪欗(学名:小叶鼠李),越长越茂,似乎早已忘了风沙和盐碱的侵蚀。凭着他的执着、学识、与众不同的思维和出色的工作能力,从一名普通教师起步,先后担任班主任、年级组长、团委书记、办公室主任,教学副校长、党支部书记,真是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荫。 唯有拼搏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颜 随着时间推移,化工厂的规模扩张,在几任校长的努力下学校的环境逐渐好转,校园有了楼房,有了绿化,学生规模也增至700多人。此时的他随着逐渐在学校担当重任,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也逐步升华。他感觉只有教育情怀还是远远不够的。从他担任副校长起先后赴全国各地参加了校长能力培训班、骨干校长培训班,接受了许多教育名家的指导,参观全国名校,在不断学习研学中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逐步形成,对教育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的独特思考。 2015年,全旗公开竞聘校长,他从十几名竞聘者中脱颖而出,担任了这所学校的校长。二十年磨一剑,从此他的教育理想开始慢慢变成现实。交到他手里的这所学校在经过十年前短暂的辉煌后正徘徊在低谷。附近的工厂子弟小学并入中学,成立了九年一贯制学校,改名为“查汗淖尔学校”。教师的普遍心态都是得过且过怨声载道,新分配的教师板凳都没有捂热就想着找关系离开,学校没有教师激励制度和人才培养计划,更没有暖心工程。学校教师调动频繁,你方唱罢我登场,家长意见极大,很多有条件的家庭纷纷把学生转学到百公里之外的县城和市里读书,学校环境破败不堪,荒草丛生,校园文化无从谈起,学校更是负债累累。 面对种种困局,他没有气馁,反而更激起了他的斗志!这所学校他太了解了,投入的感情也太多了!他知道人心还没有散了,也知道学校的问题所在。于是,他以超强的精力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深入学生深入教师深入家长深入社会,了解各方面的诉求和困难,同时遍访名家,以期制定出一套科学高效的治校方案,为学校的二次腾飞做足准备。几个月后,他的“九项新政改革”大刀阔斧地进行。首先,他在全校公开选聘了校级领导和环节干部,组成了一个齐心向上的班子,把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老师用了起来,优化了“火车头”的动力系统,同时淘汰了一些不作为的校领导干部。其次,发动全体教职工群策群力提炼总结升华了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并请专家进校帮助梳理思路,历经一年多的时间精准地总结出学校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绽放”“精彩每一天”的校训。特别是选定校花为马兰花(是本地区盐碱地上生长的一种生命力极强的花),校树为黑圪欗(学名为小叶鼠李,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和胡杨相媲美的沙漠乔木),师生师法自然,以两种植物为师,高度契合了这些在恶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老师和孩子们不屈向前的学校精神。第三,学校第一次科学系统地制定出了《查汗淖尔学校章程》《查汗淖尔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查汗淖尔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实行“活力教育”推进“活力教育”目标等十多项方案,架构起了向民主法制学校、活力绽放的特色校园发展的“四梁八柱”。第四,制定出台了《教育教学质量激励制度》《教职工评优晋级实施办法》《年轻教师三年培养计划》等多项受到教职工和广大家长拥护赞成的激励措施,全体教职工热情高涨,全校再次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工作高潮。第五,基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全局观和未来观,培养真正具有家国情怀,真善美和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学校设计了“二育三节五活动”系列活动,即以爱国主义教育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每年开展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艺术节和爱国主义国防教育主题系列活动、法制安全廉洁文化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绿色乌审低碳环保主题系列活动、好习惯养成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中华传统美德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等五个专题,以此厚植学生的优良品格和塑造健全人格。第六,学校根据地处革命老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出台了《查汗淖尔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方案》《查汗淖尔学校国防教育实施方案》《查汗淖尔学校书香校园建设方案》等一系列特色性指导方案,让学校走上特色办学的轨道。尤其值得浓墨书写的一笔是,为扩大孩子们的视野,他利用自己多年出于爱好精心收集起来的500多台国产老收音机和老电影机,在校内办起了内蒙古第一家“收音机博物馆”和“红色影院”,免费对师生和社会开放。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欣赏数百台老收音机直接体味到“中国制造”的前世今生,领略到民族轻工业发展历史的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唤起有志少年忧国忧民超越自我的精神,让学生在观影中感受到我党艰难曲折、波澜壮阔的建国历程,增强学生爱国爱党爱军意识。此外,为加强生态教育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建起“北方干旱地区濒稀珍稀植物园”让学生定期参观实践;学校建起了“美术展览馆”和“校史展览室”,同时筹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园”和“国防教育展览室”,学生在各种浓浓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展览中感受到了或许只有在大都市的孩子们才能享受到的视觉“饕餮盛宴”。第七,多方筹措资金大力打造学校形象,利用争取地方资金根据校园文化规划方案对校园建筑进行粉刷改造,让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典雅大方。争取上级资金对校舍安全防护,校园美化绿化大力改善,假山、花圃、绿树、草坪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大力争取政府项目建起了历届师生期盼已久的400米标准塑胶操场和住宿教师周转楼房。一个标准化现代化校园至此已展现在面前,成了这个小镇最靓丽的风景。第八,漂亮的校园完善的制度仅仅是第一步,要想让每年新分配的老师们留得住沉下心来教书育人,还得加深人文关怀推进暖心工程。他每年组织教学上管理上脱颖而出的教学新秀去外地培训学习,扩大他们的视野;无论新老教师不以资历论成败,而以业绩论英雄,每年依据学校激励制度给予大力奖励。此外,每年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快新老教师的融合,加强团结粘合,让老师们认同学校共同使命和目标。几乎每年,每到老师的生日,他都会自费精心买一本书并写上鼓励的话语送上,很多老师深受感动。对默默付出辛勤工作的老师们,他从不吝惜赞赏和肯定。每当老师们有困难时,生病或是星期天因路远留宿校园的老师,他总是第一个亲自帮助、慰问,嘘寒问暖,让老师们常常感到一股股暖流注入心田。有位不到退休年龄非常敬业的老教师因病去世时,他痛惜干将、哀婉生命的无常挥泪不已。调皮的年轻教师得了肾衰竭需要换肾需资金近百万,更是急坏了他。他去教育局、旗总工会、红十字会、扶贫办、社保局等机构多方面奔波,为这位“难弟”拉赞助给政策,并亲自在教育系统发出倡议在水滴筹平台上为他共筹得资金近20万元,同时发动全校党员和师生为他捐款。这样的暖心例子数不胜数。他要求全体领导班子也加强对教职工的关怀,致使学校每年都有感动校园的故事发生,渐渐地年轻教师队伍稳定了下来。第九,以生为本,让学生站在学校的最中央,始终是他们这班人的使命。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要求全校学生每人会唱爱国主义歌曲10首以上,全校实行大课间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收音机博物馆、牧区大寨博物馆、每月去校内红色影院看一次爱国主义电影,学校每年组织一次爱国主义歌曲大合唱比赛。根据学生特长爱好,学校成立23个学生社团,合唱团、棋艺社、书法社、足球社团等,每天下午一节课,根据学生兴趣实行走班制,“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了孩子们每天最喜欢去的地方。学校还根据中外成功人士的成功案例精心提炼总结出他们能成功的好习惯,汇聚成《查校学生精彩人生三十个好习惯》,刻在学校院子的地砖上、挂在教室里,让学生在俯仰之间能时时提醒自己好习惯的养成。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未来。 每年除评选出各类优秀学生外,还评选“十大校园活力之星”“活力班级”“感动校园人物”等,时时以学生为中心,激励着学生昂扬向上走向成功,精彩绽放。 左手泥土右手芬芳 他用青春换来隔岸浮香 孟子说人生有三大幸事:父母俱在兄弟如故;得两三知己;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的,他教出的学生虽不能说得上个个是英才,但也是桃李满天下,各行各业不乏精英,这是他的自豪。看到一批批毕业出去的学生不断回到母校聚会,看到一个个学生成人成才意气风发,他仿佛看到了当年自己的样子!学生们走上前行礼问候是他最得意的时刻。学生们更惊叹于母校翻天覆地的变化,更让他有种自豪和满足。是的,一个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出的地方,一个为之倾注半生心血浇灌奋斗的地方,能不让人动情吗? 这几年,随着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办学特色的深入开展,各种荣誉接踵而至,学校先后连续几年获得全旗综合督导评估一等奖、全市实验教学先进学校、全市学校章程优秀案例、自治区优秀乡村学校少年宫案例入选、自治区级小小乌兰牧骑、自治区美育特色学校、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自治区、市、旗各级电视台报纸和各种媒体纷纷报道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办学特色。更多的报纸要全面报道学校,都被他婉拒。他本人因工作业绩突出被评为“乌审旗名校长”,他总是对教职工说,低调做人,低调做事,不问收获,只管耕耘。 年少不识苏东坡,读懂年已逾不惑。沧海浮生,人生的得得失失起起落落岂能用世俗的眼光去评判?不知是哪位名人说过:一个人的一生不在于他能做几件大事,而在于他是否能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平凡的小事。这也许就是他多年坚持乡村教育的初衷吧。也许这正是这位行走在乡村教育道路的苦行僧的修行吧。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但愿他和他的学校越来越好,但愿他和孩子们都诗情满怀。

您已经点赞过了,不能再点赞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