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乡村,无怨无悔——做乡村教育的守护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013年我大学毕业,以峄城区音乐学科全区第一名的成绩成了一名人民教师。从农村走出来的我,深知自己留在城里学校任教最多只是锦上添花,而回到农村小学可能就是雪中送炭,所以本可以选择留在条件较好的城区学校,我却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我一步步走出来的家乡——底阁镇甘沟小学。我要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发现更多热爱音乐的学生,用自己的倾情去培育那些渴望成长的音乐好苗子。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初进学校,本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专业才华,从事自己的专业教学,但因农村学校师资匮乏,我担任了一年语文、道法教学、学校社团活动、班主任工作,除此之外还担任教导处的工作。教导处的工作很多都是突发应急性的,再加上语文并不是我的专业,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我,只能在忙累中逐渐适应。白天除了上课,还要处理学校的各项工作,晚上常常加班修改备课、批改作业、做后进生成绩分析、整理易错知识点到深夜,白加黑、五加二是我的工作常态。每天驱车80余里穿梭在市中到底阁之间。披星戴月,十年奔波,我汽车的公里表已转过了数万公里。
亲其师定能重其道。相对于8年16个学期,32次连年全镇第一的语文教学成绩来说,孩子们愿意为我敞开心扉,父老乡亲对我的无限信任让我收获了莫大的成功和永远的骄傲。十年的教学生涯,我有过班主任经历,有过语文教学的辉煌,有过道法课堂的精彩,有过艺术教育的硕果,我由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成了领导和老师们心中的“多面手”。转眼十余年,农村学校的年轻教师都以陆续转到了城区学校,而我依然在农村学校执着的坚守着、奋斗着、收获着、幸福着。努力不会辜负任何一个用力奔跑的人,2021年我被列入山东省乡村优秀教师培养奖励计划;2022年我被评为“第五届枣庄最美教师”;2024年我又被评为“枣庄市骨干教师”。2022年因学区工作需要,我被调入离家更远的底阁镇中心小学,同时担任底阁学区的道德与法治教研员。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教研员,身份及专业领域的转变,我对自己的要求更高。首先我是一名教研员,也是整个学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领头雁,不仅要精通业务更要站在为全体老师服务的角度,统筹学科教学及教研工作。道德与法治学科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新领域,因此我从道法学科的本质特点出发,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心研读新课标、新理念,坚持阅读,积极参加各级教学研讨会和新课程、新课标培训会,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形成了即:“351”的教学模式。3为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唱诵行为习惯歌,让学生打着节拍有声唱诵。5是落实五个教学环节“导、学、练、展、评”导,1是进行一次主旨升华。从而形成“四让”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动起来,让语言精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在教学中我还将道德与法治学科每一课的知识点改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吟诵出来,在诵读过程中,把文字变成声音,伴之以节奏、韵律、情感等,使学生进入一种美的艺术体验,开发和训练学生右脑。通过此方法让学生专注、投入、持久的唱诵,拓展新的感知维度。学生在轻松、活跃、融洽的民主气氛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体会,逐渐成为具有大胆创新、个性丰富的人,从而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必备品质、关键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我的唱诵教学法将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型育人方式落实到实处,真正做到五育并举、立德树人。与此同时我所撰写的论文《唱诵融入小学思政课程的探究与实施》被山西学习报发表,我主持研究的课题《吟诗·诵乐·迁移:唱诵融入小学思政课程的探究与实施》被枣庄社科联教育课题立项;自担任学区教研员以来,成立了道德与法治学科名师工作室,带领团队积极参加新课堂达标的各项活动,其中新课堂达标学历案编写评比中,5篇案例荣获市级一等奖。
根植乡村,无怨无悔——做乡村教育的守护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013年我大学毕业,以峄城区音乐学科全区第一名的成绩成了一名人民教师。从农村走出来的我,深知自己留在城里学校任教最多只是锦上添花,而回到农村小学可能就是雪中送炭,所以本可以选择留在条件较好的城区学校,我却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我一步步走出来的家乡——底阁镇甘沟小学。我要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发现更多热爱音乐的学生,用自己的倾情去培育那些渴望成长的音乐好苗子。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初进学校,本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专业才华,从事自己的专业教学,但因农村学校师资匮乏,我担任了一年语文、道法教学、学校社团活动、班主任工作,除此之外还担任教导处的工作。教导处的工作很多都是突发应急性的,再加上语文并不是我的专业,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我,只能在忙累中逐渐适应。白天除了上课,还要处理学校的各项工作,晚上常常加班修改备课、批改作业、做后进生成绩分析、整理易错知识点到深夜,白加黑、五加二是我的工作常态。每天驱车80余里穿梭在市中到底阁之间。披星戴月,十年奔波,我汽车的公里表已转过了数万公里。
亲其师定能重其道。相对于8年16个学期,32次连年全镇第一的语文教学成绩来说,孩子们愿意为我敞开心扉,父老乡亲对我的无限信任让我收获了莫大的成功和永远的骄傲。十年的教学生涯,我有过班主任经历,有过语文教学的辉煌,有过道法课堂的精彩,有过艺术教育的硕果,我由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成了领导和老师们心中的“多面手”。转眼十余年,农村学校的年轻教师都以陆续转到了城区学校,而我依然在农村学校执着的坚守着、奋斗着、收获着、幸福着。努力不会辜负任何一个用力奔跑的人,2021年我被列入山东省乡村优秀教师培养奖励计划;2022年我被评为“第五届枣庄最美教师”;2024年我又被评为“枣庄市骨干教师”。2022年因学区工作需要,我被调入离家更远的底阁镇中心小学,同时担任底阁学区的道德与法治教研员。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教研员,身份及专业领域的转变,我对自己的要求更高。首先我是一名教研员,也是整个学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领头雁,不仅要精通业务更要站在为全体老师服务的角度,统筹学科教学及教研工作。道德与法治学科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新领域,因此我从道法学科的本质特点出发,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心研读新课标、新理念,坚持阅读,积极参加各级教学研讨会和新课程、新课标培训会,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形成了即:“351”的教学模式。3为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唱诵行为习惯歌,让学生打着节拍有声唱诵。5是落实五个教学环节“导、学、练、展、评”导,1是进行一次主旨升华。从而形成“四让”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动起来,让语言精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在教学中我还将道德与法治学科每一课的知识点改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吟诵出来,在诵读过程中,把文字变成声音,伴之以节奏、韵律、情感等,使学生进入一种美的艺术体验,开发和训练学生右脑。通过此方法让学生专注、投入、持久的唱诵,拓展新的感知维度。学生在轻松、活跃、融洽的民主气氛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体会,逐渐成为具有大胆创新、个性丰富的人,从而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必备品质、关键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我的唱诵教学法将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型育人方式落实到实处,真正做到五育并举、立德树人。与此同时我所撰写的论文《唱诵融入小学思政课程的探究与实施》被山西学习报发表,我主持研究的课题《吟诗·诵乐·迁移:唱诵融入小学思政课程的探究与实施》被枣庄社科联教育课题立项;自担任学区教研员以来,成立了道德与法治学科名师工作室,带领团队积极参加新课堂达标的各项活动,其中新课堂达标学历案编写评比中,5篇案例荣获市级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