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玲,女,酒泉市肃州区银达镇怀茂小学,教龄15年,从18岁踏上乡村教育的讲台起,她已在心中这块最美的地方坚守15年。行走在美丽的乡村教育之路上,她用自己的勤奋上进,换来一次次学历的提高,换来一年年的优秀教师证书,换来一篇篇论文的发表,换来一节节课赛的荣誉,以最小的年纪跻身陇原名师工作室成员之列。
11月7日,记者见到陈瑞玲老师时,一张娃娃脸上洋溢着朝气。她今年34岁,自2001年起站上讲台,怀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信念,在乡村教学15年。2014年11月,她远离家乡,到临夏乡村支教,先后发起“爱心保温桶”和“爱心棉衣”活动,得到了北京、上海、兰州、酒泉等多地爱心人士的积极响应,为山区的孩子们带去了温暖的爱心。
坚守十五年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她的信念
一个从小长在城市的孩子,怎么在农村坚守了15年?陈瑞玲老师告诉记者,她喜欢农村,更喜欢乡村的孩子。因为乡村有广阔的土地,乡村的孩子更淳朴,乡村家长对老师的信赖让她坚守到现在。
2001年,陈瑞玲来到酒泉黄泥堡新湖小学。这是酒泉肃州区最小的一个村,全校学生总共67人,老师四五人。乡村很偏远,离婚率偏高。为了班上的单亲家庭孩子,陈瑞玲给他们买新衣、洗头、洗衣、冒雨送他们上学。班里的一个学生是智障,母亲因为智障原因让孩子父亲打跑了,父亲因为犯事被判刑,陈瑞玲经常帮助这名学生,后来与这名学生感情很深。
课余时间,陈瑞玲经常和孩子们一起谈心、游戏、打球。她还让孩子们在教室里养小金鱼,在教学楼旁的空地上开垦了一小块空地种植蔬菜瓜果。春寒料峭的春天,她组织学生们在戈壁滩上一起放风筝。在学校的花园里,她还带着孩子们开展“春天在哪里”的初春寻花之旅。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她和学生一起抓几只小蝌蚪,观察它们是如何一天天从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在黄叶纷飞的秋天,她和学生一起记录树叶的变化过程,捡拾最美的秋叶拼成树叶画、做成书签;还曾在白雪皑皑的冬天,和孩子们一起欣赏雪的轻舞飞扬。
支教临夏
孩子们叫陈瑞玲老师“妈妈”
去年10月中旬,陈瑞玲得知酒泉市教育局即将组织一批教师赴临夏回族自治区支教的消息时,支教的想法就在她心里萌发了。起初家人不理解,孩子年龄还小,而且离家近900多公里的临夏条件艰苦。面对家人的极力阻止和女儿期盼的眼神,她陷入了痛苦与矛盾之中。
最后,陈瑞玲说服了家人,来到临夏掌子沟小学支教。刚开始,超负荷的工作让她不适应,清贫的乡村生活也让她觉得乏味,尤其是一到周末,孤独和寂寞就会在心底涌起,但望着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强烈的责任感就会让她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学生马海清性格孤僻,衣服又脏又旧,成绩差,陈瑞玲家访时得知,孩子的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他一直跟着年过花甲的奶奶生活。于是,她给予他生活上的关心,渐渐地,这个孩子的成绩进步了,脸上露出了笑容。
教学之外,陈瑞玲还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到临夏州儿童福利院做义工,与那里的孤儿们共度周末,陪他们读书、写字,教他们做作业、管理他们就餐住宿。真心的付出,让这些孤儿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温暖和爱,他们走路时抢着拉她的手。当他们叫她“妈妈”时,当他们亲吻她的手背时,她热泪盈眶。
募集爱心
为山区孩子带去冬日里的温暖
支教的山区偏远,交通极为不便,平日里连购买日常用品都不易,吃水和洗澡很是困难。2014年11月,陈瑞玲老师发起了“爱心保温桶”的活动,得到了在酒泉的同学的积极响应,两小时筹得爱心资金3000余元,共购得高级保温桶7个,净水机1台,为支教的山区学校解决了师生的饮水问题。12月,她在微信中发起“爱心棉衣”活动,得到了北京、上海、兰州、酒泉等多地爱心人士的积极响应,捐赠棉衣近400多件。目前,爱心活动依然在传递,许多爱心人士仍然向山区小学、福利院捐款捐物。
2014年年底,陈瑞玲被甘肃省教育厅授予“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陈瑞玲说,支教让她受益匪浅,更使她对支教产生了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
陈瑞玲,女,酒泉市肃州区银达镇怀茂小学,教龄15年,从18岁踏上乡村教育的讲台起,她已在心中这块最美的地方坚守15年。行走在美丽的乡村教育之路上,她用自己的勤奋上进,换来一次次学历的提高,换来一年年的优秀教师证书,换来一篇篇论文的发表,换来一节节课赛的荣誉,以最小的年纪跻身陇原名师工作室成员之列。
11月7日,记者见到陈瑞玲老师时,一张娃娃脸上洋溢着朝气。她今年34岁,自2001年起站上讲台,怀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信念,在乡村教学15年。2014年11月,她远离家乡,到临夏乡村支教,先后发起“爱心保温桶”和“爱心棉衣”活动,得到了北京、上海、兰州、酒泉等多地爱心人士的积极响应,为山区的孩子们带去了温暖的爱心。
坚守十五年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她的信念
一个从小长在城市的孩子,怎么在农村坚守了15年?陈瑞玲老师告诉记者,她喜欢农村,更喜欢乡村的孩子。因为乡村有广阔的土地,乡村的孩子更淳朴,乡村家长对老师的信赖让她坚守到现在。
2001年,陈瑞玲来到酒泉黄泥堡新湖小学。这是酒泉肃州区最小的一个村,全校学生总共67人,老师四五人。乡村很偏远,离婚率偏高。为了班上的单亲家庭孩子,陈瑞玲给他们买新衣、洗头、洗衣、冒雨送他们上学。班里的一个学生是智障,母亲因为智障原因让孩子父亲打跑了,父亲因为犯事被判刑,陈瑞玲经常帮助这名学生,后来与这名学生感情很深。
课余时间,陈瑞玲经常和孩子们一起谈心、游戏、打球。她还让孩子们在教室里养小金鱼,在教学楼旁的空地上开垦了一小块空地种植蔬菜瓜果。春寒料峭的春天,她组织学生们在戈壁滩上一起放风筝。在学校的花园里,她还带着孩子们开展“春天在哪里”的初春寻花之旅。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她和学生一起抓几只小蝌蚪,观察它们是如何一天天从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在黄叶纷飞的秋天,她和学生一起记录树叶的变化过程,捡拾最美的秋叶拼成树叶画、做成书签;还曾在白雪皑皑的冬天,和孩子们一起欣赏雪的轻舞飞扬。
支教临夏
孩子们叫陈瑞玲老师“妈妈”
去年10月中旬,陈瑞玲得知酒泉市教育局即将组织一批教师赴临夏回族自治区支教的消息时,支教的想法就在她心里萌发了。起初家人不理解,孩子年龄还小,而且离家近900多公里的临夏条件艰苦。面对家人的极力阻止和女儿期盼的眼神,她陷入了痛苦与矛盾之中。
最后,陈瑞玲说服了家人,来到临夏掌子沟小学支教。刚开始,超负荷的工作让她不适应,清贫的乡村生活也让她觉得乏味,尤其是一到周末,孤独和寂寞就会在心底涌起,但望着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强烈的责任感就会让她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学生马海清性格孤僻,衣服又脏又旧,成绩差,陈瑞玲家访时得知,孩子的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他一直跟着年过花甲的奶奶生活。于是,她给予他生活上的关心,渐渐地,这个孩子的成绩进步了,脸上露出了笑容。
教学之外,陈瑞玲还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到临夏州儿童福利院做义工,与那里的孤儿们共度周末,陪他们读书、写字,教他们做作业、管理他们就餐住宿。真心的付出,让这些孤儿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温暖和爱,他们走路时抢着拉她的手。当他们叫她“妈妈”时,当他们亲吻她的手背时,她热泪盈眶。
募集爱心
为山区孩子带去冬日里的温暖
支教的山区偏远,交通极为不便,平日里连购买日常用品都不易,吃水和洗澡很是困难。2014年11月,陈瑞玲老师发起了“爱心保温桶”的活动,得到了在酒泉的同学的积极响应,两小时筹得爱心资金3000余元,共购得高级保温桶7个,净水机1台,为支教的山区学校解决了师生的饮水问题。12月,她在微信中发起“爱心棉衣”活动,得到了北京、上海、兰州、酒泉等多地爱心人士的积极响应,捐赠棉衣近400多件。目前,爱心活动依然在传递,许多爱心人士仍然向山区小学、福利院捐款捐物。
2014年年底,陈瑞玲被甘肃省教育厅授予“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陈瑞玲说,支教让她受益匪浅,更使她对支教产生了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