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光
云南
校长基本信息
施甸县水长乡中心学校
云南 保山市 施甸县 水长乡
1971年
汉族
高级教师
中心校
自述材料

我出生在一个极其贫困的农民家庭,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身边的同学纷纷辍学,回家帮助大人干活以减轻家庭负担。我坚持了下来,是因为有严厉的父亲和唠叨的母亲,父母虽然都不识字,却坚持要我读书。父亲是我生命中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他已经去世6年了),他儿时不小心弄瞎了一只眼睛,加上贫困,没得上学,所以,他顶着生活的压力和经济的困难,靠种菜、卖菜的微薄收入坚持供我和三个哥哥上学,弥补他生命里没有读书的遗憾,他的正直、坚毅和执着从小深深地影响着我。我喜欢读书,在读书方面从来没怕过,大哥是我的启蒙老师,虽是在生产队靠争公分的耕读老师,母亲却常唠叨:“好好读,长大了像你大哥哥一样当老师”,我默默地记在心里,中学报考志愿,我知道家庭困难,读高中无望,在中师和中专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师。 1991年,师范毕业的我,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开启了我的教育之梦,被分配到我的家乡——水长乡最偏远的兵斗小学。当时学校不通水、不通电、不通公路,3位老师负责4个班70多名学生的教学,没有任何教学设备,没有活动场地,条件极其艰苦,学校成绩连年排列全乡倒数第一。此情此景让我心里产生了极大的落差。校长跟我说:“小王,你是我们学校来的第一个师范生,我们都老了,孩子们学着没兴趣,都盼着能有个师范毕业的老师来教他们,现在你来了,好好干,改变改变我们学校的面貌”。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和校长的话,使我决定通过努力尝试改变这样现状。于是,我说服了校长,亲自带领学生开挖篮球场,四处奔波筹钱买木料,竖起了篮球架,开设了孩子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体育课、音乐课……一年结束,孩子们对学习有了兴趣,性格比以前更活泼、更开朗了,成绩也奇迹般的发生了进步……小小的进步,让我初尝成功的喜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开始植入了我的心田,也让我坚定了一个信念:一定要力所能及的为农村教育、为农村孩子的成长去努力、去尝试。 之后几年里,我陆续在水长乡中心小学、水长小官市小学、水长教育办公室、水长中心学校工作,承担过小学所有学科的课程教学工作,担任过班主任、教导副主任、教导主任,管理过全乡的项目建设、统计、人事等工作,我通过自学考试和函授学习,终于取得了专科和本科学历,为今后的校长工作奠定了实践和理论基础。1998年9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差点夺去了我的生命,我患上了自发性气胸,幸好抢救及时,我的生命得以延续,病休了一个学期的我,重新踏上讲台,面对孩子的笑脸,那种狂喜的心情至今回想起来依然是那么激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珍惜时光,为家乡教育尽心尽力。 2004年,时逢施甸县教育改革,在领导和同事的鼓励下,我竞骋为水长乡中心小学校长。在我们那里,那还是个追求分数的年代,而中心小学是所成绩还算不错的学校。我在想:除了分数,我们还能给孩子什么?学校如何才能获得长足发展?经过思考,我决定和教职工一起,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兴趣,培养习惯、培养能力,让孩子获得更大的发展。 “坚持习惯培养每日遵常规,兴趣小组每周两活动,德育教育每月一主题”。通过实践探索,孩子们习惯好了、兴趣广了,更爱学习了。学校也因此被评为保山市“绿色校园”“少儿讲孝道示范学校”“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施甸县“文明单位”“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特别最受孩子们喜欢的“同心圆 同声欢”主题六一儿童晚会,是我县在山区学校举办晚会的先例,其中的节目连续两年被选送施甸县春节联欢大会作为压轴节目参加表演。 2007年,又逢施甸县第二轮教育改革,我从众多的选手中成功竞骋为水长乡中心学校校长,管理全乡小学幼儿园的工作,2012年,县教育体制再改革,把中学划归中心学校管理,11年来,我不断总结,把中心小学的成功经验在全乡因地制宜加以推广,不断学习、探索实践,主要做了几项工作: 一、调整布局改善条件,促进区域教育公平。面对“偏、远、穷”,地方财政困难,投入不足,办学条件简陋,学校分散,教学点多,全乡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调整校点布局。征得上级部门的同意,对校舍破败严重、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低下的校点按照区域进行整合。花了整整10年时间,把 16个小学校点整合为4所完全小学,把县里十二五期间规划撤并的水长乡唯一一所中学——水长中学争取为长期保留学校,为当地孩子上学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创建了5所幼儿园,把乡内孩子接受教育的年龄从6岁提前到3岁,在县内率先实现了学前教育入园率达100%。在水长乡形成了东、中、西三个教学片区 “145”公办民办并举的合理办学格局(即一所中学、四所小学、五所幼儿园,其中一所民办幼儿园)。同时,多渠道争取筹措资金共计6300多万元(其中上级资金3300多万元,借款3000多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目前,全乡所有中小学达到了“四有一通”即有标准的教学设备、有学生宿舍、有餐厅、有厕所浴室,率先在全县实现了网络班班通,校园环境和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实现了乡内教育均衡。 二、培养教师改革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采用“培、改、研”的方式,帮助教师打开视野、转变观念、探究实践、转变行为、反思体悟、提升能力。 “培”——培养教师,实施“35”计划,通过“培训提高、展示汇报、教学竞赛、结对帮扶”的形式,力争3年把新教师成为成熟型教师、5年把成熟型教师培养成骨干教师。开展“3个一”工程,即每年一次新教师汇报过关课、一次课堂教学竞赛、一次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团队全员培训,为老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和展示自我的舞台,新教师汇报过关课和课堂教学竞赛坚持了11年,全员培训开展了3年。任校长以来,共投入教师培训经费200多万元,35名教师被评为市县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成为教学的中坚力量。 “改”——改革教学。我带头推行教学改革,带领教师出省、出县、出校门,到课改实验成功的学校,考察观摩学习博众取长,因地制宜,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了构建“轻负担,重效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革使水长乡的教学质量多年以来一直名列全县前茅, 特别是2015学年,教学质量跃升到全县第二名,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学校多次被评为施甸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保山市“教育质量先进单位”。 “研究”——课题研究。要想提高质量就得研究教学,2014年,在全县率先组建了水长乡中心学校教研团队,研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推广经验,为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由我负责承担、团队成员共同完成的市级规划课题《“问题探究法”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荣获县级 “课题成果奖”,获市级教学技能评比一等奖、省级二等奖。2016年,我负责的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案例研究》进入中期研究阶段,市级课题《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促进小学教师教学设计》即将结题。课题研究的过程更是教师学习提高的过程,研究之路会一直坚持走下去。 三、丰富活动培养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深知,乡村教育不仅限于三尽讲台,还有脚下的坚实土地,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来说,兴趣比什么都重要。我坚持把“立德树人,兴趣育人,全面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与落脚点。面对有限的资源,我号召学校校长、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和老师的特长,为孩子们开设了劳动、中药材种植、泥塑、刺绣、剪纸、武术、花灯、合唱、舞蹈、葫芦丝、书法、英语、阅读、作文等二十多门课程,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一技之长。最受孩子喜欢的是乡土课程, 学校把广袤的大山、肥沃的田野、学校的菜地,当作教室,把大自然的一花一叶,一草一木,当作这里的教学资源,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乐趣。挖地、播种、锄草、施肥、浇水、大棚种植、种子的萌发、温度、湿度、花、叶、茎的结构… …融入大自然的教学让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热爱这片土地、热爱生活的感情。老师也在这浓浓的乡土教育中明白,只有从心里敬畏我们生活的土地,愿意遵照四季轮回,遵照生命的成长规律,等待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坚持了13年的全乡性“同心圆 同声欢”六一晚会、“快乐运动 健康成长”元旦运动会、书香阅读、书画展,坚持了3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引进校园……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是因为我坚信:也许某节刺绣课、泥塑课、或是某个活动的体验,就会成为点燃某个孩子兴趣的星星之火,置身其中展示价值,体验成功,找到自信,为今后的人生奠定一定的基础。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积淀,水长乡中心学校的兴趣活动及课程已经深入师生、深入家庭、深入社会,成了学校的一张名片。学校被评为施甸县“万名少儿讲孝道”示点学校,荣获“云南省绿色学校”等称号,舞蹈节目《京腔京调金娃子》获省级二等奖,中心学校编辑的《“三生教育”在线 珍爱生命 关注生活 学会生存》获云南省教学成果集三等奖。2016年,我校成为云南省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实验基地,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研究提供了更高的平台。 四、链接外部激活资源,帮助孩子拓宽视野。农村孩子视野狭窄、思想封闭、知识单一,胆小怕事, 要改变这样的现状,仅依靠现有的资源是很难做到的,得靠外界力量的帮助和支持。为了拓宽孩子视野,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我千方百计寻求资源引进水长。2014年,引进了郑州大学“雏鹰志愿队”的暑期实践活动项目,连续三年,给从一所学校拓展到两所学校。2016年,引进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筑巢行动”项目,著名台湾明星林志玲给水长最偏远的九条沟小学建起了“志玲姐姐之家”,并亲自给孩子们上课。2015年,引进了“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实现了多年以来让所有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梦想,17位项目教师为水长争取了vipkid、摩托罗拉投影等20多个项目及课程,吸引了一批批国内外朋友访校。2017年,乡村摇滚乐队的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大山,赴上海参加了美丽中国2017年慈善晚宴……为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向外界的窗口。 多年的探索实践,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可,吸引了15%的外地学生到水长学校就读,办学经验被市级媒体宣传报道。2014年,我被评为“保山市小学名校长”,2017年5月,被“哈佛中国教育论坛”邀请到美国哈佛大学作为演讲嘉宾参加了“哈佛中国教育论坛2017年年会”,并在“农村教育分论坛”中分享了“我的乡村教育故事”,让国内外更多的人关注支持中国乡村教育。同年8月,在北京2017乡村教育发展研究会上作了《整合教育资源 提升教育品质》的案例分享。 从教师到校长,从管理一个班级到管理一个乡的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育的道路是艰辛的,她塑造了我坚韧不拔的品质;教育的道路美丽的,因为她赋予了我追求卓越的信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相信,有我的执着和坚守,我的教育之路会更加出色,水长教育的明天更加绚烂!

您已经点赞过了,不能再点赞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