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油麻镇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地贫人多。广西靠近广东,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村里大部分青壮年都“下广东”,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我们四姐妹就是属于这一类被剩下的人,社会的专属称号“留守儿童”。
只有经历过,才懂得个中滋味。我姐上学前班的时候,我懂得了上学很奢侈;初中没毕业,小学同学结婚、堂哥辍学时,我明白了留守儿童缺失太多的陪伴;高中时,我看到了留守儿童在我身上的局促自卑;大学时,我看到了曾是留守儿童的我和别人在思想表达、格局信息的差距,我开始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关注更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经历,企图从书里或身边寻找农村留守儿童出路。其实,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他们不但缺乏关爱和陪伴、学习成绩不佳、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面临各种安全隐患,而且出路单一,初中没毕业的那批人无一例外都成了厂里的打工人,早早结婚生子,懵懵懂懂过上家庭生活,他们的后代又会重蹈父辈的覆辙,如此循环形成了一个闭环。该如何打破这样的怪圈,尝试更多的人生选择呢?于是,2019年大学毕业时,我报考了生源地的特岗考试想回到十年前大山里的母校。
值得欣慰的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适龄儿童都回到了校园,我顺利通过特岗招聘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且学校里有过半像我这样的特岗青年教师。我们有理想有激情,渴望与外界建立联通的桥梁、尽快提升职业素养,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更多关爱、飞得更高、走得更远,更好地服务本校的教育、当地的教育。我希望能为打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闭环、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尽一份微薄之力。因此,我一直坚守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期待更多的新生力量加入我们。 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挖掘学生的潜能。
教学上,利用“小卡片”帮助学生克服写作的恐惧心理,积累好词好句,更好地表达真情实感。我在上写作板块时设计“文笔挑战”的环节:给前半句,后半句让学生自由发挥续写。一般周二发小卡片周三晚收,学生组织人选出好句子,然后找书写比较工整的同学抄在A4纸上,贴到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展示,学习委员记录入选的同学名单,期末统一奖励;每个学生将自己的小卡片贴到积累本上,并摘抄展示的语句。从排版、裁剪、写作到评比、奖励的过程,每个环节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其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协调能力得到了锻炼,或许是这样的仪式感激发他们的写作潜力,习作一次比一次出彩,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也有了表现的机会,他们从中获得成就感、慢慢变得自信了。
班级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2021年,班级组织策划百年校庆节目《我和油麻一中的故事》。我作为班主任牵头,带领班委负责出方案并明确个人的任务,必要时提供相应的帮助。节目主要是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记录他们在学校一天的生活学习:升旗—教室—课间—小卖部—吃饭—晚自习等部分,首先选“绘画组”,找出擅长、喜欢画画的同学每人负责一个板块,然后是“配文组”,找文字表达好的同学根据绘画配文,最后是确定“演讲组”和“道具组”,剩下的学生自然就是“气氛组”。我和数学老师负责将画稿拍照、录视频、加上全班的祝福、旁白渲染成视频。我们当晚节目被学校安排第一个上场表演,形式新颖,倾情打造,全校师生、各届校友一直认为是最具有纪念价值和看点的节目。这个节目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油麻一中生活学习的轨迹,结合个人所长、合力演绎出属于他们独特记忆点的故事。他们在学校获得的归属感、认同感,学会的凝心聚力、团结协作的精神,无以言表。
我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油麻镇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地贫人多。广西靠近广东,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村里大部分青壮年都“下广东”,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我们四姐妹就是属于这一类被剩下的人,社会的专属称号“留守儿童”。
只有经历过,才懂得个中滋味。我姐上学前班的时候,我懂得了上学很奢侈;初中没毕业,小学同学结婚、堂哥辍学时,我明白了留守儿童缺失太多的陪伴;高中时,我看到了留守儿童在我身上的局促自卑;大学时,我看到了曾是留守儿童的我和别人在思想表达、格局信息的差距,我开始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关注更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经历,企图从书里或身边寻找农村留守儿童出路。其实,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他们不但缺乏关爱和陪伴、学习成绩不佳、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面临各种安全隐患,而且出路单一,初中没毕业的那批人无一例外都成了厂里的打工人,早早结婚生子,懵懵懂懂过上家庭生活,他们的后代又会重蹈父辈的覆辙,如此循环形成了一个闭环。该如何打破这样的怪圈,尝试更多的人生选择呢?于是,2019年大学毕业时,我报考了生源地的特岗考试想回到十年前大山里的母校。
值得欣慰的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适龄儿童都回到了校园,我顺利通过特岗招聘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且学校里有过半像我这样的特岗青年教师。我们有理想有激情,渴望与外界建立联通的桥梁、尽快提升职业素养,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更多关爱、飞得更高、走得更远,更好地服务本校的教育、当地的教育。我希望能为打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闭环、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尽一份微薄之力。因此,我一直坚守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期待更多的新生力量加入我们。 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挖掘学生的潜能。
教学上,利用“小卡片”帮助学生克服写作的恐惧心理,积累好词好句,更好地表达真情实感。我在上写作板块时设计“文笔挑战”的环节:给前半句,后半句让学生自由发挥续写。一般周二发小卡片周三晚收,学生组织人选出好句子,然后找书写比较工整的同学抄在A4纸上,贴到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展示,学习委员记录入选的同学名单,期末统一奖励;每个学生将自己的小卡片贴到积累本上,并摘抄展示的语句。从排版、裁剪、写作到评比、奖励的过程,每个环节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其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协调能力得到了锻炼,或许是这样的仪式感激发他们的写作潜力,习作一次比一次出彩,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也有了表现的机会,他们从中获得成就感、慢慢变得自信了。
班级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2021年,班级组织策划百年校庆节目《我和油麻一中的故事》。我作为班主任牵头,带领班委负责出方案并明确个人的任务,必要时提供相应的帮助。节目主要是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记录他们在学校一天的生活学习:升旗—教室—课间—小卖部—吃饭—晚自习等部分,首先选“绘画组”,找出擅长、喜欢画画的同学每人负责一个板块,然后是“配文组”,找文字表达好的同学根据绘画配文,最后是确定“演讲组”和“道具组”,剩下的学生自然就是“气氛组”。我和数学老师负责将画稿拍照、录视频、加上全班的祝福、旁白渲染成视频。我们当晚节目被学校安排第一个上场表演,形式新颖,倾情打造,全校师生、各届校友一直认为是最具有纪念价值和看点的节目。这个节目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油麻一中生活学习的轨迹,结合个人所长、合力演绎出属于他们独特记忆点的故事。他们在学校获得的归属感、认同感,学会的凝心聚力、团结协作的精神,无以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