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果
黑龙江
校长基本信息
泰来县大兴镇中心学校
黑龙江 齐齐哈尔市 泰来县 大兴镇
1966年
汉族
正高级
中心校/学区
20年
自述材料

人物小传: 李果,1966年出生,正高职教师。35年坚守在农村教育一线,任校长岗位23年。被评为市专家型校长、黑龙江省魅力校长。担任黑龙江省农村学校联盟式发展核心联盟负责人;齐齐哈尔市李果名校长工作坊主持人;被聘齐齐哈尔市委深改组专家成员,市中小学校长培训专家、齐齐哈尔大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师。 他坚持20多年的“综合中学”和“发展目标教育”两项改革实践,成果被认为是符合教育方针和全教会要求的,是“农村教育改革教科书式的范例”,被评为2019年黑龙江省教育10件大事、全国教育30个典型案例之一。教育报、人民教育、教师报等作了系统的报道,并称之为“教改先锋,重大典型”。省教育厅两次在大兴召开全省现场会推广学校经验。所带的学校两度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我有一个梦想,让放牛娃吹着牧笛去放牛,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有自己最好的发展。 梦开始的地方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那时候家庭生活十分贫困,能读书对我来说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我喜欢读书,对知识充满渴望,还记得小时候最开心的日子就是捡完野菜,躺在院子里的牛车上,拿着一本数学习题集,一道题一道题的算,一本习题集我能做上5、6遍。在1981年初中毕业时,我考取了全乡第一名的好成绩,但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也只能报考师范学校,最后考取黑龙江省泰来师范学校。 四年的师范学习生活,平淡却很充实,书籍为我打开了世界的大门。除了师范的专修课程之外,我还选修学完了大学数学的主要课程,大学物理、化学的部分课程,这对我日后的教学工作大有裨益;除此之外,我还每天晚上跟学陈琳的外语广播讲座;我也是学校图书馆的常客,《人民教育》让我带着敬畏去探触教师的深刻;哲学、政治、天文地理、国际时事我都有浓厚的兴趣,广泛涉猎,每到寒暑假,我把能借的书都借回家中来读。那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动力让我对知识如饥似渴,但在日后的工作中,我发现当初自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不只是书本的知识,更是一种阅读和思考的习惯,一生受益无穷。 1985年师范学校毕业,我放弃了留县城的机会,回到母校,胜利乡余粮村的东方红中学任教。事实上,返回家乡,我怀揣了一个小心思,那时候政策上允许离职进修,我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但命运有的时候喜欢开玩笑,入职当年的十月份,离职进修的政策突然取消了。有时候回想,与其说我选择做老师,不如说是老师这份沉甸甸的职责落在了我的身上。到后来我才发现,这也是幸运,因为我的兴趣和潜能也就在这里。 直到1990年7月,我一直任毕业班的班主任工作,同时兼任数学课教师。这五年我的教学成绩十分突出,每年我不到三十人的一个班,都能有五到七名学生考上县城的重点高中,这已超出当时其他乡镇的升学人数。但当时我们学校民风淳朴,从校长到我自己,谁也没有把它当作成绩,没有表扬也没有欣喜。随着日后工作阅历日益增多,才发现,这种“只在乎于事,不在乎于名”其实是难能可贵的工作底蕴。 1990年8月我转到泰来县大兴镇中学工作,也就是我教育梦起始的地方。这里有着良好的教学氛围,也有比较成型的教学管理。直到1996年底,我先后任教初中的语文课、数学课,一直担任班主任。这期间我作为县进修校“布鲁姆目标教学”的实验教师,多次在县里、市里出公开课、做讲座,较好地锻炼了自己的业务能力。97年当副校长之后,我又用三年的时间,进一步把布鲁姆的四本书中的思想、体系、教学模式落实到我校的教学当中,并内化成三个要点,即达标意识、反馈意识和整体性教学。我是全县唯一一个系统的完成试验任务的“实验教师”---因为县里在96年已经停止了项目试验。后来看,这也是我的一个工作风格---看好的事、看准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底,做出体系、做出成效。 1993年我指导学生参加了一次全省数学竞赛,所带的五个学生获得了全县一至五名的好成绩,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任班主任期间,由于成绩突出,我带的班级一直是重点班级。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注重明理和导行。我带初一学生铲的校田地,像老农民那样规规矩矩,让检查的领导很惊讶;我班种的花坛直到冻死,依然青翠,让别的班级羡慕不已;在文明、学习等各方面我的班级都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1997年3月,我以普通教师的身份,被直接提任大兴中学的副校长。当时领导提任我的评价是:这个人忠厚老实又聪明能干。而后期我看到一些老教师对选用我的评议表中写的是:不图功名,一心做事。这些都使我很感动,所以我任副校长时给学校的承诺是“以事取人”,就是我要以干好事业来回报大家的信任。实际上“把工作干成事业,干啥像啥,干啥干好啥”这也成为我的工作信条。 1997年8月,学校开设了涉农的职业高中班。由于老师紧缺,我只能安排自己教授职高班的数学课,这一干,就是七年。我校的职高是要参加中职升高职对口升学的,任务之重可想而知。这期间既教高中课、参与职高建设,又全面跟进指导初中、毕业班级的改进工作,启动初中的“发展目标教育改革实践”,工作是白加黑、五加二,后来儿子常说:“我小时候都不记得爸爸啥时候在家了,早上还没醒,爸爸已经去工作了,晚上睡觉了,爸爸还没回家”,想想这些年确实对家庭亏欠很多。工作辛苦,内心却很充实,现在回想也真能体会到,许多东西“都是奋斗出来的”。 做有根本的教育 我坚信教育有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做教育首先就要把握住根本。 克服应试以应试。我刚接任副校长时,学校中考连续几年都是重点高中升学5人,学校的升学口号也是“保五争十”。我首先在学校的中考指导上做改革,转变单纯应试的方式,提出“克服应试以应试”的指导思想,“教材是基准、课堂是根本、减负是保证、以精取胜、以准取胜”中考策略。通过课堂的跟踪和指导,当年7月份的中考,考出了重点高中16人的好成绩,这已超出了乡镇水平,跻身当时几所县城初中的排行榜,形成了很大的轰动。第二年又有23人考取了重点高中,至今学校中考成绩一直在乡镇学校中遥遥领先。因为看到了改革带来的效益,我校在毕业班的课堂改革中一直是最积极的。 主动走进课改。97年8月学校正式成为县素质教育改革实验学校。我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借助《人民教育》等杂志,把90年代以来的素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进行了深入的学习,逐渐把握了核心和要领。2001年国家启动第一轮国家级的课程改革试点,我从哈尔滨背回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换掉教学大纲,主动地走入了第一轮的新课改,这比非试点学校早了三年。我对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一直有着深度的关注,我认为中国教育的顶层设计,从教育方针到素质教育的核心工程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都是非常好的,几乎可以说是完美的。所以我真心拥抱每一次改革,我一直认为素质教育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践行。 办学的制胜法宝。在我们学校,主体文化是教育方针文化。“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真实实施素质教育”是办学宗旨,“按教育方针办学,走内涵发展道路”是办学追求。我一直认为,办学遵循的根本是教育方针。这些年我也正是不断地研究教育方针,并逐条对标,逐渐的把学校办成了符合教育方针要求的样子。学校办成了当地的“四个中心”以实现“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坚持艺体特色的普及和“育人”的课堂改革,来逐步“实施、发展素质教育”;用目标做引领以“知人”来破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按教育方针办学从一个高大上的口号变成自己办学的最真诚最实际的追求,是我这些年工作的一个制胜法宝。我常和老师交流的一个说法是“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就是士兵要有元帅的视角和思维。对于教育工作者,不去理解把握教育最高的要求,就只是做机械的任务性工作,或者是做一些博人眼球的创新,永远做不了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办不成最好的教育。 奇葩的教风。“关注目标、促进发展”,“为目标而努力,为理想而发展”这两句话是我校学生和老师使用最多的。这是我们自己用十几年的时间打造的特殊的教风和学风,已成为了我校最大的特色和素质教育最好的支撑。 这两句看似和教学、课堂、知识无关的话,却凝聚着我对新课程、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根本的思考和追求。新课程就是要转变原来的过分应试的弊端,指向育人。那么课堂也就不能是单纯传授知识的阵地,而应该是育人的场所;学习的目的就是素质能力的提升,是个人的发展,而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教学过程中,知识更多的是促进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目标;“促进”的是学生目标的达成;而学生的“发展”就应该是目标方向上的进步。我给老师的要求是“帮助学生确立适合于自己的目标是开展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我对学生的要求是“确立适合于自己的目标往往比学习本身更重要”。我的设想是如果老师能让班级里坐着的是一群有志青年、有为青年,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那么一切教育教学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这些年,我一直借教风学风深入的推动理念内化,打造了一种目标引领育人的氛围。这一点也得到了同行和专家特别的认可。而理念的真实内化一直是我工作突破的一个尖刀,也是我构建的各个主体模式的核心要素。 上位自主。对于自主学习,我一直认为它是学习的本质,教学就是要教学生自己去学习,而不是教给学生知识。所以二十多年来我不遗余力地推动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改革。我推动的自主是以目标引领的“上位自主”,是“为目标而努力,为理想而发展”的自主。这项改革过程中,我们打造分学科、分课型的自主学习近30种课型模式,形成了与课型相适应的学生自主学习常规及教师教学方式转变,并形成了学校的推动自主学习18条要求。自主课堂成为了我们体现教风学风、达到育人要求的素质教育改革的亮点。 发展目标教育改革 近两年,随着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推介,“发展目标教育”成为了大兴教育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不仅省厅推动学习推广,有些同事不远千里从西安、山东来考察这个“发展目标教育”。实际上,这是我们用了20年的时间,为追求真实实施素质教育而形成的一个操作体系,核心就是用学生的“目标”来引领育人。 从起点入手是这个改革的特点,起点是要解决工作着眼点的问题。因为我看到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其“机制”就在于“知识、分数、升学”的教育着眼点。教师正是带着“知识、分数、升学”的价值取向去开展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素质教育,则最终把素质教育的改革扭曲回应试教育。二十来年我常将这样一个故事:如果一个孩子是放牛娃的料,家乡也需要放牛娃,甚至他自己也喜欢放牛。那么学校教育就要坚定他放牛的信念,让他友善邻里、孝敬父母,有一定的养牛常识、热爱牛,使他回乡后能吹着牧笛去放牛。牛也会越放越多,日子也会越来越好。如果对于这样的放牛娃,每天仅是在知识层面对他负责,初中这几年的教育,就会使他越来越失去信心。回乡后可能还是放牛的命运,但他会耷拉着脑袋去放牛,牛会越放越少,越放越瘦,生活也会了无乐趣。着眼点不转变,素质教育不会落地,这是我们的一个结论。把“知识、分数、升学”着眼点转变到“人”上来,这是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最为根本的转变。这样的“人”不能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要具体、鲜活而生动,足以让学生动心、家长动容、老师动情。这样的“人”就只能是学生的“目标”,是那个“放牛娃”,我们把这个目标就叫做“发展目标”。这些年我们做了大量的关于教育着眼点转变的反思、追问、讨论,以求形成正确的着眼点。 为了使目标成为育人的抓手,我设计了一套学生的目标体系。这个体系包括长远目标,即人生理想;阶段目标,即初中后上什么学、做什么人、干什么事的目标;近期目标,即为实现阶段目标,学生在一个学期或几个月内要形成的的目标,包括学业、品行、和专长三个方面。而近期的学业、品行、专长目标和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整合,则形成更细化的指标。 开展目标形成教育,就是帮助每个学生都形成明确的长远目标、清晰的阶段目标和恰当的近期目标,是这项改革的特色和前提。以此再形成学生的目标评价卡,让学生自己设计出目标的达成措施及反思等评价要点。这样确立目标的过程也是最好的育人的过程。确立目标和评价卡之后,老师的工作才有了抓手,学生的发展也有了动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依托“目标”开展育人工作,这也是发展目标教育的主体工作。育人工作着意长远目标、着眼阶段目标、着力近期目标;依托于学业目标开展教学工作、依托于品行目标开展德育工作、依托于专长目标开展艺体活动和劳动教育工作、依托于三个维度的近期目标开展评价工作。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的打造适合于发展目标的文化和各项工作的操作模式,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形成了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路径。同时也形成了“上位加真实”的德育内涵,“育人加自主”教学内涵,“普及加提高”的专长活动内涵、“促进发展”的评价内涵,这些内涵特色成为了最鲜明的素质教育标志。我深深地体会到用目标引领育人,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好途径。 创办综合中学 从工作开始,我就一直感到农村的应试教育在蒙骗和伤害着大多数农村孩子。大多数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毕业后变成了“养猪不如嫂子、种地不如老子”的新型无用弄民。把农村教育办出农村的内涵,能为农村孩子和当地经济发展服务,这也是我一直的追求。 1997年4月大兴中学正式创办综合中学。综合中学的内涵就是拓展基础教育功能,在基础教育中融入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因素。目的是使农村的教育既能为孩子成长奠定基础,也能为当地的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综合中学的这种改革内涵和对农村教育的重大意义使我兴奋不已,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农村教育的好出路。 出路虽然近在眼前,但道路却依然坎坷。创办综合中学没有很好的经验可以借鉴,三座大山迎面压来。如何设置合理的专业?哪里招来这么多愿意学习职业技术的学生?作为一个乡镇中学,哪里能找到相关的专业老师? 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需要,我选择了涉农的种植和养殖两个专业。虽然这样的专业,当时在全社会包括农村都不受欢迎,但我相信它对农村农业的意义,对农村孩子的作用。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二十年间,学校培养出了1500多名涉农的职业高中毕业生,其中有1200多名考上了对口高职专、本科,甚至有十余人考上了研究生。也为当地留下了几百名适用人才,他们实现了小康生活,成为本地社会经济的引领者。 招生一直是所有中职学校面临的巨大难题,对于一穷二白的乡村中学办中职更是难上加难。“初中后一个也不落地”,“以职业教育使学生后队变前队”这是当时我提出的两个口号。我的原则是把为办学而招生,变成为学生的发展而办学。我采用两个办法,一个是用学生发展的出口做牵引。用发展目标教育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出路来做职业教育分流,但我形成的职业引领不仅是以本校的中职,而是以课程让学生全面了解职业教育,来做自己的人生选择。所以这样的招生,有一部分选择本校,更多的选择的是外地的中职。另一个是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为农村孩子解决实际困难。从1997年第一届招生开始,直到2012做了15年的免费中职教育,学校办学就是靠普教养职教。这在全国肯定是唯一的一家。通过千辛万苦的工作,逐渐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职教学生从几人、到几十人,到2003年前后,我校已有稳定的在校生200多人,和当时的各中职院校困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07年市政府在我校召开综合中学建设会议推广我校的经验。 师资也是一个大难题。学校职教起步时师资是零基础。职业高中的课程谁都没有接触过,教起来很困难。97年的第一届职业高中开学不到一个月,数学老师把教案和课本一并送到了我的办公室,“李校长,我真的教不了,你看看换别人吧。。。”。这怎么办?硬着头皮,我只能自己上任教职高数学课。在我的带动和指导下,职高的老师一点一点的开始了专业的探索,也付出了极大的辛苦和努力。他们因地制宜、因简就陋,以老爸老妈的心态带领职高学生成长。而专业课老师也更是以“骑过驴、放过猪,对农村有热爱,对农民有感情”的生活经历磨练出了专业技能。就是这样一群“奇葩”教师,创造了全省出名的两个涉农拳头专业。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职教的学生有了更多的接触,对职教的课堂及班级管理有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找到了提升质量更好的方法。形成了“真诚关怀、目标激励、推动自主、尊重个性”的教育模式。事实上时至今日学校也没有一个科班出身的专业课教师,这个队伍的锻造靠的就是老师的农村教育情怀和为学生成长负责而形成的内生动力。 综合中学一路走来,其他的困难也不少。没有实训室,我就把实训基地建在大户、建在合作社,这样既做服务也做实训,一举两得;没有资金就以普教养职教,虽然学校困难,但却成全了学生;在就业导向的中职办学大背景下,我尝试升学就业并举的中职办学路子;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渐形成了一校挂三牌,一长管三校,一师任三教的综合中学管理办法。 坚守根本的收获 这几年,通过有根本的教育,我们逐渐有所收获。 2018年,省教研院张院长带核心素养课题组到我校考察,认为我们的改革,尤其是“目标菜单”的操作,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最好支撑,要把我们纳入课题研究。生涯规划课程落实中,省、市的一些专家认为我校发展目标教育中的“目标形成教育”,是全方位、系统的生涯规划教育,我们的改革实践走在了全省前面。当省里在17年提出要用四年的时间,使综合素质评价进中考时,我们基于三个“近期目标”的发展目标教育综合评价机制,早已达到了进中考的要求。并成为了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确实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是一种完全的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 全教会习主席提出坚定理想信念教育,我们通过发展目标的形成教育,一直在深入细致的做理想目标的引领工作,形成了理想教育的机制,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当劳动教育重新被写入教育方针,我们已有劳动实践基地,并有职业引领、自我服务性劳动的成熟经验,学校被确定为省级劳动教育示范学校。 我校一直坚持普及艺体教育,包括排球足球,一班一品的音乐和美术等。在校园足球兴起后,我们的足球队成绩显赫,到现在已取得了15次省级的冠军,并在全国足球比赛中取得好名次,学校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菁英计划”试点单位、全国社会足球青训品牌机构、黑龙江省足球传统项目示范学校、全国冰上基地校、省美术基点校、市田径后备人才基地校。 通过综合中学的创办,学校成为了当地人才培养,文化活动,科技示范和为农服务的4个中心。近十几年,从我校毕业的职高学生1500余人,升入上一级高职院校832人,其中高职本科112人,研究生10人。当地人口的受教育年限比其他乡镇大为提高,成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最有力支撑。而学校也真正的实现了教育方针提到的“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要求。 近两年,省教育厅两次在我校召开现场会,推广大兴的经验。在2019年7月,在我校召开的全省义务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厅姜厅长评价我们学校为:“解决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所有问题,是素质教育教科书式的范例。”学校经验被省教育厅评为2019年教育十件大事;被人民教育评为中国教育30个典型案例之一。 这些年,我几次放弃到县城工作的机会,一直工作居住在小镇,家离学校不足300米。每天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生活和工作融为一体。业余时间个人爱好,休闲娱乐全部放在了学校和学生上。在我的带动下,学校领导和老师都住在小镇,远离城市的喧嚣。看似落后于现代化的进程,但却有另一种心灵的充沛,也办起了在乡村的,心离孩子最近的教育。 我最深的工作体会是:抓住根本,就可以以不为而为之,就可以自然的做好教育的每一个要点,而不用去疲于奔波任务或寻找创新。如今我已担负起齐齐哈尔市李果名校长工作坊的主持,黑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联盟式发展核心联盟的总负责人。这是对我的认可也是鞭策。在我校的《兴中赋》中,我这样表白“以教育人之本色而为教育之本质,不是虚妄,乃兴中之根基。非为名利,亦自振奋,皆因事业之招感,乃兴中人之常态”。

您已经点赞过了,不能再点赞
举报